中新網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袁秀月)學生課上愛說話,給他戴上“小蜜蜂”行不行?老師在網上分享課堂視頻,邊界在哪里?
近期,老師給愛說話的學生戴“小蜜蜂”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引發(fā)熱議。記者注意到,網上類似的視頻有不少。對此,有網友認為這種方法很棒。也有網友認為,方法很好,但老師不該把孩子的視頻發(fā)到網上。
“從專業(yè)角度來看,老師給某一個學生戴上小蜜蜂顯然是不當的!敝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中新網記者表示。
他認為,老師可能會依據學生的某一次表現就做出某種判定,但這種判定的依據不可能是深刻完整的,而學生又是發(fā)展變化的。在他看來,除了不能給學生戴上“小蜜蜂”,也不該給學生貼上其他的標簽,例如優(yōu)秀、差生等類似等級的標簽都是不合適的,違反教育教學的原則,還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傷害。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要搞清楚學生上課說話是不是問題,對課堂的教學秩序要有準確的界定。比如在國外的一些小學課堂,是允許學生發(fā)言和表達的。又比如在課上的游戲活動時,說話又是正常行為。如何引導學生,需要從教育能力、管理方式等方面思考。
可以注意到,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很多老師拿起手機記錄教學瞬間,分享教學方法和心得。然而,老師該不該拍課堂視頻、怎么拍,卻引發(fā)諸多討論。有觀點認為,需要為教師直播、拍視頻劃出邊界,既要鼓勵知識科普、理念分享等優(yōu)質視頻,也要及時制止有損教師群體形象的不當行為。
熊丙奇認為,教師把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心得等分享到自媒體上,需要有兩個前提:一方面要征得學生監(jiān)護人的同意,另一方面要保護學生的隱私。
“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被批評教育,都發(fā)生在班級里或學校內。但如果把它拍成視頻傳到網上,就涉及對學生的隱私侵犯。舉個例子,比如說某個學生在學校上課不遵守課堂秩序,老師讓他課堂罰站,這事到此就結束了。但如果說拍照片貼到學校里,或拍視頻發(fā)到網上,就是擴大了對學生的處罰,侵犯了學生的隱私!
熊丙奇表示,現在很多老師以課堂為背景進行直播,包括一些大學生在宿舍直播都涉及這個問題,“尊重別人,保護學生的隱私,這實際上是不可逾越的底線,但是很多人缺乏這種底線意識”。
在他看來,教師掌握這個邊界很簡單,“如果這個學生是你自己的孩子,你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愿不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信息傳到網上,這是基本的判斷標準”。
此外,教師在網上分享教學視頻,也會帶來一些亂象。比如,一些家長可能會過度關注視頻中的細節(jié),對教師進行指責。有的教師也可能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會過分追求形式化的表現,忽略教育的本質,等等。
如何教育學生?什么樣的方法是對的?網上眾說紛紜,很多人有自己的看法。儲朝暉認為,自媒體時代,應該給每個人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但是大家在接觸這些信息時,要做出自己的判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不能人云亦云。同時,老師作為專業(yè)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客觀標準,同時也要吸納多方面的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提到,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完)
責任編輯: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