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戴上硅膠人臉面具,偽裝成老人模樣潛入4戶居民家中,共偷盜10多萬元財物。接到報警后,上海閔行警方迅速行動,次日在外省市將嫌疑人通某抓獲并追回全部贓物。多地警方提醒,以硅膠人臉面具偽裝成新面孔實施犯罪,正成為一些不法分子作案的新手法。(7月1日《法治日報》)
硅膠人臉面具,這個由特種硅膠或類似材料制成的“易容術”道具,因其高度的仿真度而備受關注。本應用于影視劇或舞臺劇等娛樂產(chǎn)業(yè),如今卻成了犯罪分子逃避追捕、實施犯罪的利器。更令人擔憂的是,人臉面具在網(wǎng)上并不難買到。商家所售產(chǎn)品種類繁多,設計各異,從普通的硅膠頭套到高度仿真的“真人換臉皮”,應有盡有。更有甚者,還提供“私人定制”服務,根據(jù)買家的需求量身打造,使用者將面具往臉上一貼,瞬間就變了個人。
不難發(fā)現(xiàn),使用、銷售這種高仿真人臉面具,可能涉及多種法律風險,或引發(fā)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對此,一些商家心知肚明,但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這一點。
人臉面具銷售使用亂象由來已久。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使得這類產(chǎn)品的銷售和使用缺乏明確的法律界限。雖然我國已有相關法律對侵犯個人隱私、肖像權等行為進行規(guī)定,但對于利用硅膠人臉面具實施犯罪的具體情形卻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和處罰措施。這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利用法律漏洞實施犯罪。
另一方面,監(jiān)管難度大也是硅膠人臉面具泛濫的重要原因。在電商平臺上,由于商品種類繁多、數(shù)量龐大,監(jiān)管部門很難對每一件商品都進行嚴格的審查。而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往往會故意隱瞞商品的真實用途和潛在風險,從而蒙蔽消費者的雙眼。面對人臉面具銷售使用亂象,相關部門應盡快采取行動,填補制定漏洞和監(jiān)管“盲區(q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明確硅膠人臉面具的生產(chǎn)、銷售和使用規(guī)范,將高仿真人皮面具列入特殊商品類別,并設立嚴格的備案制度。對于生產(chǎn)、銷售、購買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實行實名制,確保每個面具都可追溯其來源和去向。 陳廣江(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