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同心陜西

同心筑夢,攜手前行 ——境外媒體陜西行集中采訪活動側記
2023年04月06日 10:32 陜西日報

  4月2日,“同根祭初祖 同心筑夢圓”境外媒體陜西行采訪團成員來到漢中市博物館參觀交流。

  本報記者 苗雨蒙

  天地清明,春暖山河。4月5日清明節(jié),“同根祭初祖 同心筑夢圓”境外媒體陜西行集中采訪活動在黃帝陵順利結束。

  該活動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委外辦(省港澳辦)、陜西省委臺辦、陜西省祭陵辦共同組織,來自香港《大公報》、《澳門月刊》、中國臺灣網、海峽衛(wèi)視等18家媒體的新聞記者一行,在為期5天的采訪中,先后走進漢中、延安2市,實地了解陜西的自然景觀、發(fā)展現狀,感受別樣的歷史文化和血脈情感。

  穿越歷史:感受厚重文化魅力

  4月2日,媒體團成員一行走進漢中,參觀了漢中市博物館、石門棧道風景區(qū)、武侯祠和諸葛古鎮(zhèn),瞻仰歷史遺跡。

  走進煙雨繚繞的石門棧道,濃厚的兩漢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斑@里被譽為‘中國棧道之鄉(xiāng)’‘西北的水利明珠’,歷史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均出自這里……”隨著解說員的娓娓道來,一扇通往漢文化的時空之門緩緩打開,媒體人在時空交錯間體會兩千多年前的英雄風姿與文化魅力。

  “真是不虛此行!”《臺灣導報》記者蔡淑娟參觀完后激動地表示,“陜西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大省,我來過許多次,但對漢中卻所知甚少。走過石門棧道,看過褒姒故里,我對漢代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有了更多了解。”

  4月3日,媒體團成員來到位于城固縣的張騫紀念館,從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聆聽張騫兩出西域、鑿空萬里的傳奇故事。

  參訪中,兩岸媒體人共同感嘆,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實現了人類文明史上商品物產大流通、多元文化大交融,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光彩篇章。而今,中歐班列在亞歐大陸上飛馳,就像是古代絲綢之路駝隊在這個時代的投影,滿載著物品與友誼,聯(lián)結著中國和世界各國。

  “這是我第一次參觀張騫紀念館!焙{衛(wèi)視記者牛旭東在參觀中屢屢贊嘆。他說:“陜西與福建分別作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雖相隔千里卻淵源深厚。此次通過觀摩館內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份份翔實的史料,深入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故事,感受到陜西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理解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厚重感和歷史意義。這一切都讓我感到十分親切。”

  走近自然:親近野生珍稀動物

  “納秦巴秀氣,融漢水靈波。洋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孕育了物種多樣性,被稱作‘秦嶺四寶’的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在這里繁衍生息……”4月4日,媒體團成員跟隨向導走進洋縣的秦嶺四寶園,與大自然來了一場親密接觸。

  進入園里,優(yōu)雅的朱鹮引頸展翅,可愛的大熊貓在啃食竹子,頑皮的金絲猴追逐嬉鬧,憨厚的羚牛埋頭吃草,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好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香港《大公報》記者李陽波表示,早上乘車來洋縣,他一路上都在看風景,見到沿途的山上全是樹木!暗絼游飯@后,我注意到這里不光樹木繁盛,珍稀動物種類也尤其多。我知道這歸功于陜西的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保政策!

  在洋縣朱鹮人工繁育中心,媒體團一行近距離目睹這顆耀眼的“東方寶石”。在繁育中心,一個占地10畝的朱鹮野化馴養(yǎng)大網籠引人注目,幾十只朱鹮或展翅飛翔,或低頭覓食,靈動可愛。

  “洋縣堅持不懈保護朱鹮種群,加強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走野外保護和人工繁育同步發(fā)展的道路,并在朱鹮活動區(qū)禁施化肥農藥,朱鹮種群數量逐步增長,逐漸擺脫了瀕危局面。目前全球朱鹮數量已經達到9000余只!标兾鳚h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工程師段文斌向媒體團成員介紹道。

  “大家聽到了嗎?朱鹮種群的數量正在穩(wěn)步上升,這說明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好了。”環(huán)球網記者張杉此時正通過手機進行全球直播,她將鏡頭不時對準天空中劃過的朱鹮,“朱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如今已振翅高飛于山巒之上,飛越秦嶺,希望它‘走出’國門,和更多的海外朋友們見面!

  同根祭祖:兩岸同胞血脈相連

  橋山巍巍,沮水溶溶。

  4月5日清晨,媒體團成員乘車前往黃陵縣,集體拜謁黃帝陵,參加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國際在線記者余楠早早就在現場安置好攝影機及錄音設備,準備將典禮中的精彩瞬間錄制下來,并通過網絡向全球華人傳播。她說:“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非常有意義,能夠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的淵源和底蘊!

  上午9時50分,典禮正式開始,全體肅立,擊鼓鳴鐘,《黃帝頌》響徹全場,表達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崇敬之情。在敬獻花籃和恭讀祭文后,全體參祭人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

  隨后登場的樂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體現中華祭祀文明的禮制規(guī)范。在音樂聲中,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形象再現 “橋山龍馭”的傳說。

  公祭典禮結束后,兩岸媒體人的崇敬之情、激動之情油然而生。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祭祖!敝袊_灣網記者薛超難掩激動之情,“進入軒轅殿的那一刻,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今天,我們作為中華兒女,共聚在此祭拜軒轅黃帝,這是我們共同的‘根’。希望通過公祭典禮能讓更多人繼承先祖遺風,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澳門月刊》記者李望說:“公祭儀式不僅是全體中華兒女對國家文化根脈的認同典禮,也是展現華夏文明的盛典。我希望全體中華兒女都有機會通過瞻仰黃帝陵,認同同宗同祖的華夏民族根脈,為祖國長治久安、民族生生不息而自豪!”

責任編輯:李一璠